微导管是一种直径很小的加强型导管,没有严格的尺寸定义,只是常把外径为 0.70~1.30mm 的导管叫做微导管。微导管可用于导丝支撑 / 交换、通过病变、输送栓塞剂、支架等。
微导管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已广泛应用于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病变、分叉病变、 严重钙化病变及严重扭曲病变等复杂病变。微导管已成为 cto 病变介入治疗,特别是逆向 pci 治疗的必备器械。微导管可以降低上述病变介入操作的复杂性,提高成功率,同时通过减少对比剂使用量、降低介入治疗时血管破裂风险,达到降低患者接受复杂介入治疗风险的目的,目前已经成为介入手术的重要器械。
微导管大体上由手柄(座)、应变释放套管、管身、示标等部分组成。管身从设计和制造上都对微导管的性能起关键作用,微导管管身通常包含内衬、 中间加强层、外层聚合物、表面涂层等。
其中,内衬材质通常选取润滑材质(如 ptfe)以保证光滑管腔;中间加强层通常采用金属丝编织或缠绕的方式,达到增加导管强度、推送力的设计方式,在众多的微导管中,这种编织或缠绕的方式大 体分为:编织、缠绕、编织 缠绕(并列)、编织 over 缠绕 (多层)4 种,中间加强层的设计代表了不同血管病变对微导管重要性能的需求,如编织 缠绕的设计可使近端编织推送性好,远端缠绕柔软性好。
这对于神经血管输送而言,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而对于 cto 病变而言,高硬度的编织则能很好地帮助其穿越钙化;外层的高分子材料,也是配合临床的实际用途,用一系列硬度不同的材料,进行由近及远的力学传导,这种硬度渐变的思路,其实和中间层的设计不谋而合。
此外,管身远端表面通常会涂覆一定长度的涂层材质(通常是亲水涂层),以提升微导管 在血管和病变中的通过性。正是这种内衬 中间层 外层 表面涂层的“三明治” 结构设计,造就了微导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优异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