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您经历过护士小姐姐量体温的温馨一幕,有关体温的常识你是不是拥有呢?
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的结果。体温相对稳定。正常体温的正常值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点。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下温度为标准,口腔正常范围36.3℃~37.2℃,平均温度37℃;直肠正常温度范围36.5℃~37.7℃,平均37.5℃;腋下正常范围36.5℃~37.0℃,平均温度36.5℃。
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为生理变动而产生波动,如随年龄、性别、昼夜和情绪等因素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不超过0.5℃~1.0℃。
体温的调节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时,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身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目的。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体表测定的体温如腋温, 额温受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而体内检测的口腔, 直肠温度相对稳定。人体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超出37.3℃就是发热,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可以区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理论上来说,温度升高能够增加免疫细胞活性,比如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更有效杀灭细菌,抵抗感染,可是事实上,温度的升高会破坏身体内的生物平衡。高烧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反应,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生命。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体的温度降低,对细菌的杀灭力就会降低,同时血管开始闭合(发生血管收缩),大家可能会感到手指发冷,然后开始发抖,这是为产生热量而启动的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