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9年,25岁的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在自己左胳膊上切了一个小口,通过静脉系统,把一根塑料导管(有报道称是导尿用的)送进了自己的右心房,然后又自己走到放射科,自己给自己拍了一张证明导管在右心房的照片。这一石破天惊的工作证明了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开创了心脏介入手术的先河。 然而, 这一工作刚开始并不被人认可,他被医院扫地出门, 二战中沦为战俘,释放后当乡村医生...直到27年后他的开拓性工作才被人发现、重视并发展,最终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近一个世纪来,随着解剖学,放射诊断学,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心脏介入技术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鞘管,导丝,导管, 球囊, 支架,换瓣, 搭桥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并趋于成熟,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导丝,导管等越来越精细,配套的医疗器械也日趋完善, 比如利于导丝进入的y型连接阀,球囊扩张用的压力泵,方便输液或造影剂输入选择的三通,术后的压迫止血袋等, 即使位于冠脉小分枝的病变也可以得到矫正。 这里简单介绍下心脏介入中常用的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
功能上造影导管主要是将造影剂注入到冠状动脉,起诊断目的。而指引导管目的是导入起治疗作用的导丝, 球囊, 支架等设备。他们基本上都由三层结构组成: 外层:特殊的聚乙烯塑料材质,与导管的形状、硬度及与血管内膜的摩擦力有关;中层:钢丝编织结构,保证导管不会塌陷并抗折断;内层:尼龙ptfe涂层。起一定润滑作用, 可减少造影剂,导丝, 球囊或其它器械通过时的摩擦力。
与造影导管相比,导引导管在制造工艺上要求更高,在外径相同的情况下,内腔要求更大,以便容纳导丝, 球囊, 支架等设备通过。
为了更好的进入血管,造影导管与指引导管的头端设计成不同形状而用于不同的冠状动脉分枝。如下图所示:
除用于心脏外的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也有一些用于外周的, 比如神经血管, 腹主动脉, 子宫动脉等。